

十五運會開幕式
從火炬傳遞時港澳廣深四城圣火融為一體,到開幕式上粵港澳三地運動員代表共同點亮火炬塔,從跨境馬拉松和跨境自行車賽運動員的“無感通關”,到首位“粵車南下”的私家車主體驗“一站式”查驗,本次十五運會期間,賽場內外批量涌現的大灣區大融合的經典時刻不勝枚舉,南都N視頻推出《粵動十五運》系列報道也從典型人物出發,多角度展示了十五運的激情和群眾體育的火熱。
這場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大國盛會已經超越了體育本身,以十五運賽事為媒介,大灣區在規則對接、文體交流、青年融合等方面都達到了全新的高度,大灣區大融合也成為本次賽事留給粵港澳最為豐厚的禮包。
跨境賽事推動三地規則對接

11月15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經過深圳灣口岸,當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項目女子馬拉松比賽舉行,賽事跨越深圳、香港,是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事。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首次橫跨粵港澳的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首次穿越深港的馬拉松比賽、運動員首次在高速競技狀態下“無感通關”……十五運會期間,多項跨境賽事實現了“歷史首次”。
參加這兩項跨境賽事的運動員不僅在賽場上揮灑汗水,也率先體驗了粵港澳如何實現無縫銜接:所有選手佩戴智能手環,在無線射頻、人臉識別、北斗定位等技術支持下,每一次出入境可實時傳輸定位信息至賽事指揮部,無需人工干預,確保通關“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
在“無感通關”的模式下,通過創新引入的“前置通關查驗”和“閉環管理”模式,將通關查驗前置到比賽起點,既可保障參賽選手安全、無感、快速地完成通關,也可同時滿足粵港澳三地出入境管理的要求。
組織跨境賽事,需要粵港澳三地在監管互認、信息互通等方面開展深度協作,十五運會組委會創新建立“1+4”聯絡機制,破解跨境協作難題。
在國家層面,設立組委會港澳工作協調部,承擔頂層統籌、跨區域資源調配的關鍵職能。粵港澳聯合建立聯絡會議、首席聯絡官、聯絡員、聯合工作組等常態化機制,形成“分層對接、全域覆蓋”的溝通網絡。
在整個十五運會期間,共計有6000多名內地人員赴港澳、3000多名港澳人員來內地參賽,是內地赴港澳參賽和港澳來內地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一系列通關創新舉措不僅服務于賽事,更為大灣區人員常態化流動積累寶貴經驗。
在香港國際機場、高鐵西九龍站、港珠澳大橋及深圳灣口岸,香港特區政府設置的16條專屬自助通道可讓已登記的十五運會代表團成員、運動員和工作人員“刷臉”過關,全程僅需7秒,無須使用任何實體證明文件。
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看來,即使存在“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但是三地共同舉辦全運會證明粵港澳三地融合起來一點也不困難。
文體交流助力港澳運動員刷新紀錄

2025年11月15日,冠軍香港隊選手何詩蓓在頒獎儀式后。當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游泳女子100米自由泳決賽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行。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在本次十五運會賽場上,粵港澳三地的文體交流互動幫助港澳運動員不斷刷新歷史紀錄。
被喻為香港“女飛魚”的何詩蓓分別在女子100米和200米自由泳比賽中奪得金牌,成為首位在同一屆全運會奪兩金的香港運動員,十五運會女子100米決賽也首次迎來澳門選手呂艷蘭。
當何詩蓓在深圳大運中心游泳館拿下女子200米自由泳比賽金牌后,她高興地表示在深圳的比賽場館氣氛一流,“猶如主場出賽一樣”。
除了主場般的比賽氛圍,本次何詩蓓奪冠的背后也離不開來自安徽的香港游泳隊教練陳劍虹。作為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蛙王”,陳劍虹在香港擔任教練已經25年,為香港培育了許多出色的游泳運動員。
香港體育學院社區關系及市務總監李忠民認為,何詩蓓等香港運動員的閃耀表現既得益于香港特區政府與香港體育學院的系統性支持,也離不開香港國際化復合型教練團隊的梯隊培養,其中內地教練的專業貢獻功不可沒。
在本次十五運會女子百米“飛人大戰”中,當澳門隊選手呂艷蘭沖過終點的那一刻,澳門田徑的歷史也被改寫。盡管比賽中她只獲得了第七名,但是這背后的含金量不亞于一枚獎牌。
作為一名田徑業余選手,從澳門濠江中學畢業后呂艷蘭進入暨南大學中醫學院就讀,隨后也成為蘇炳添速度研究和訓練中心揭牌后納入培養的首名運動員,有了與更多內地優秀的短跑教練員合作訓練的機會,呂艷蘭的短跑水平日益精進。

11月20日,澳門隊選手呂艷蘭(左)與冼蔚楠在比賽中交接棒。 當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項目女子4X100米接力預賽在廣州舉行。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我希望這次突破能讓澳門年輕選手和田徑愛好者看到更多可能性”呂艷蘭說,“如果他們愿意嘗試走出澳門,到內地訓練、比賽,會面對更大的挑戰和壓力。他們也會有機會闖進全運會決賽。”
呂艷蘭的突破也讓澳門田徑總會理事、十五運會田徑裁判員劉偉航激動不已。
在他看來,目前內地與澳門在田徑項目的合作培養模式已經非常成熟,濠江中學近年累計有90余名學生前往中山體校參加系統培訓,學校還與廣州體育學院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這種常態化交流機制為澳門青少年運動員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小海豚”志愿者書寫青年融合新篇章

11月15日,志愿者在路旁為參賽選手加油。 當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項目女子馬拉松比賽舉行。賽事跨越深圳、香港,是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事。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在十五運會賽場內外,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小海豚”志愿者書寫了大灣區青年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本次賽事廣東賽區有3萬名賽會志愿者報名,其中包括389名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及外籍志愿者,而在香港賽區報名人數超過3萬人,創下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志愿者活動的紀錄,澳門賽區志愿者招聘也獲得熱烈響應,已有3500名志愿者投入服務。
香港賽區義工計劃協作機構、香港志愿者協會項目總監黎伯均介紹,志愿者年齡跨度從15歲到85歲,其中,有經驗豐富、心懷家國的長者,也有正值青春、充滿朝氣的大學生和在職青年,充分體現了“全民全運”的深厚內涵。
在十五運會開幕式現場,81名港澳志愿者參與服務,他們與這場盛會同頻共振,繪就大灣區“同心圓”。
來自暨南大學的香港志愿者林丹鎣在開幕式當天負責港澳嘉賓的聯絡工作,“上崗前確實有點緊張,但更多的是期待和激動。”林丹鎣說,“看到港澳嘉賓與內地同胞齊聚一堂、共同慶祝,我更加堅信大灣區是一個同心同行的大家庭。”作為港澳青年,林丹鎣覺得自己不僅是盛會的參與者,更是國家發展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參加完跨境賽事自行車公路比賽志愿服務也讓澳門籍志愿者梁海琳感觸良多,“作為一名澳門青年志愿者,能夠在家門口參與這樣一場跨越粵港澳三地的賽事服務,我感到非常自豪。”
“參與此次賽會志愿服務工作也是粵港澳三地青年志愿者了解國情、融入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大型活動和志愿服務部副部長王浩表示,粵港澳三地以志愿服務為載體,促進區域融合、增進青年交流的創新實踐,不僅為賽會成功舉辦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有助于探索符合大灣區特色的志愿服務協同發展路徑,進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順利舉辦十五運會也讓國際社會對粵港澳合作辦賽的前景更為看好。
“全國賽事辦出了奧運范兒”,這是國際奧委會主席考文垂對三地聯合辦賽給出的高度評價。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巴赫也說:“十五運會的組織工作非常出色,賽事也很精彩。我希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能爭取舉辦更多國際體育賽事。”
以本次體育盛會為契機,未來廣東將攜手港澳進一步加強體育合作,促進大灣區體育事業發展,也為粵港澳融合提供更為強大的助力。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魏凱

意甲:佛羅倫薩處境艱難,尤文搶分無憂佛羅倫薩VS尤文
意甲:佛羅倫薩VS尤文比賽時間:2025-11-23 01:00 星期日球隊近況分析:佛羅倫薩目前處境十分艱難,由于球隊戰績過于...
2025-11-23
g聯賽直播
G聯賽直播:點燃籃球夢想的舞臺當夜幕降臨,無數籃球愛好者的目光聚焦于G聯賽的直播畫面。這個被譽為“NBA搖籃...
2025-11-23
nba總決賽回放
當終場哨聲響起,金色彩帶從天而降,一個賽季的征途終于在NBA總決賽回放中定格成永恒的記憶。那些在常規時間里...
2025-11-23
國外分析公司:全球大多玩家喜歡單人游戲!年輕玩家更愛多人游戲
體育資訊11月22日稱 安培分析公司發布了一項針對單人游戲與多人游戲偏好的大...
2025-11-22
賽后群訪碩碩:當你經歷了這一切才理解許哥說的那個話
體育資訊11月22日稱 今日,解說杯決賽上GBS不敵對手無緣冠軍,賽后GBS選手解說媒...
2025-11-22